|
本报记者李莉南京报道 “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守住生态环境底线,是在新台阶上建设新江苏省的必然要求”,“建议开展分级供水,或集中供给优质饮用水,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话筒在江苏政协委员间传递,共识在言语中迸发。
201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提出,要拿出动真碰硬的狠劲、久久为功的韧劲,积极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好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的攻坚战,让“碧水蓝天”成为江苏环境的新常态。
江苏省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来自民革界的瞿筱霞委员建议,提升党委政府统筹引领的功能,强化民众责任和自觉行为,把环境教育实践纳入城市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实践能力建设,激发公众参与“随手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自觉性。
同时,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监督,另一方面可建立公众举报奖励制度,支持社会公众监督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对于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黄河浪委员建议,在治理环境中,要防止形象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在城市建设中,明确规定开工率和覆盖率,减少工地污染。加强科技创新,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破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小处着手。陈晓东委员说,要坚持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做起,从政府机关、小区、大学开始试点,在省内有条件的城市进行标准化建设,鼓励环保企业把分类垃圾变废为宝,防止重金属垃圾二次污染,防止垃圾围城。
章非敏委员认为,“青奥会”、“公祭日”天气明显改善,说明雾霾治理还是有办法的,应该把真正的“治理”作为新常态。
面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陈建国委员建议,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增强考核的刚性;完善责任主体,完善监管和制度体系,为农村污水治理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