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6日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技术观摩交流会”上获悉,经多年努力,我国棉花无土育苗移栽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了新型营养液和生根剂等新技术产品,找到了培育壮苗、地膜覆盖、喷施促进剂等关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成活率不稳、缓苗期长、迟发晚熟三大难题,实现了节省用工、降低劳动强度和棉花高产的目标。
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介绍说,棉花无土育苗技术自2000年试验成功以来,已在河南、山东、江苏等11个省60个县累计推广60多万亩,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近两年,经过各方努力,关键技术进一步创新,配套技术不断完善,综合效益显著。目前,棉苗的成活率高达95%以上,缓苗期缩短到6-10天,每亩综合节约成本100多元,该项技术“省力、省时、省心”和“节种、节地、节工”的特点,得到各级农业部门和农民的认可。
近年来,在农业部的大力推动下,棉花无土育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创新集成配套出若干栽培技术模式,创造出了新的粮棉增长点,如长江流域棉区重点集成麦、油后板茬免耕移栽高产技术模式,黄河流域棉区重点集成麦棉、菜棉、瓜棉两熟套栽技术模式,麦后板差移栽免耕栽培技术模式等,其中麦棉两熟连作移栽,实现了一熟变两熟,粮棉双丰收的目标,有效缓解了粮棉争地的矛盾。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马淑萍对此评价说,随着人口日益增长,耕地日渐减少,我国农业生产中粮棉争地矛盾不断加剧。在黄河流域北部地区实现由粮棉一熟向粮棉两熟转变,即通过向粮田争取一季棉花或者向棉田争取一季粮食,可以进一步促进粮棉和谐发展,保证棉花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地处黄河流域冀东棉区,棉花种植一年一季热量有余两季不足,为充分利用有限的热量资源,当地农业部门2007年在本市武清区开始利用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技术,进行春棉和夏棉无土育苗移栽技术示范,均获成功,其中改一季春棉种植为麦后移栽夏棉两熟,可以有效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在武清区黄花店镇现场,记者看到,春棉移栽地里长势喜人,麦棉两熟连作移栽田也是丰收在望。据统计,2007年,武清区移栽棉田最高亩产籽棉388.3公斤,比直播棉田每亩平均增产籽棉52.5公斤,增产25.2%;武清区麦茬移栽棉花亩产籽棉234公斤,比直播棉田每亩增产籽棉111.4公斤,比同期种植夏播玉米,亩收入增加700元。
当地农民李凤光告诉记者,他种了一辈子地,头一次看见在麦收地里直接种小棉苗,觉得根本活不了,可没想到,没过几天苗就长起来了,那真是“生”活啊!而且,采用这项新技术,不用铺地膜膜,不用整枝打杈,不但好收拾,还能增收一季,这技术真是好啊!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毛树春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气候变暖,现在北方具备提高复种指数的可能,两熟北移也已到时候了。麦茬移栽棉花的新模式已陆续在皖北、苏北、豫北、冀南、鲁西北和天津等地试验示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2008年在天津的试验成功,表明麦棉两熟北界已突破北纬38度。
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技术未来该如何发展?夏敬源主任在交流会上强调,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是棉花栽培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要认真总结和完善,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工厂化集约发展为主线,分散育苗为补充,努力创新育苗模式、技术模式、推广模式和产业化运作模式,探索出技术持有人、代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与技术推广单位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形成技术推广的合力,力争实现“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上台阶”的目标。